植物營養(yǎng)與肥料學報| 秸稈還田對東北黑土碳氮磷鉀化學計量特征及玉米產(chǎn)量的影響
編輯:2023-02-15 00:00:00
摘要: 【目的】 秸稈還田是提升農(nóng)田土壤肥力,改善土壤養(yǎng)分含量及有效性的重要措施。我們分析了東北黑土區(qū)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土壤碳氮磷鉀含量和玉米產(chǎn)量的年際變化,并從土壤化學計量特征角度研究了土壤養(yǎng)分的有效性。 【方法】 依托2012年在東北黑土區(qū)建立的秸稈還田長期定位試驗,選取秸稈移除(CK)、秸稈混合還入0—20 cm 耕層(RI)和秸稈覆蓋還田(RC) 3個處理,測定了處理實施1年(2013)、3年(2015)、5年(2017)和8年(2020)后,不同土層土壤有機碳(SOC)、全氮(TN)、全磷(TP)、全鉀(TK)含量及玉米產(chǎn)量,計算了土壤化學計量特征(C∶N、C∶P、N∶P),并分析了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。 【結果】 隨試驗年限的增加,在0—20 cm土層,CK處理SOC含量有所下降,TN含量基本保持不變,而RI和RC處理的SOC和TN含量均有所增加,RC處理下均為*高;RI處理的SOC和TN含量在0—20 cm土層分布相對均勻,RC處理SOC和TN含量在0—5 cm土層中明顯增加,尤其在試驗5~8年間的增幅明顯升高。CK、RI和RC 3個處理的TP和TK含量均隨試驗年限的增加緩慢升高,處理間無顯著差異(P>0.05)。各處理土壤C∶N介于9.87~12.56,與土壤TN含量顯著負相關(P<0.05),與秸稈還田方式無顯著相關(P>0.05);土壤C∶P變化范圍為31.15~39.87,也與秸稈還田方式無顯著相關(P>0.05);土壤N∶P在2.81~3.72,各處理表層土壤N∶P始終無顯著差異(P>0.05)。隨試驗時間延長,CK處理的C∶N、C∶P和N∶P均顯著降低(P<0.05);RI和RC處理的C∶N也顯著降低(P<0.05),RC處理的N∶P比僅在試驗第3年顯著升高(P<0.05)。各處理的年均玉米產(chǎn)量在11025~11127 kg/hm2,處理間無顯著差異(P>0.05)。 【結論】 連續(xù)8年的定位試驗表明,玉米連作下不論是否秸稈還田,都顯著加快土壤有機質分解速率,長期秸稈不還田提升了黑土磷的有效性,加深了土壤氮限制;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中碳氮磷鉀的積累量,但沒有顯著改變土壤磷的有效性和氮限制程度,也沒有顯著增加玉米產(chǎn)量。秸稈混合還田中土壤碳氮磷鉀在0—20 cm耕層中分布均勻,但土壤碳氮磷鉀含量在秸稈覆蓋還田下*高。
聯(lián)系我們




? ? ? ?如果我們敢想,勇于接受新觀念,樂于同我們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濫用它,我們將會看到保護性農(nóng)業(yè)是引導我們走向前所未見的高產(chǎn)農(nóng)業(yè)的有效途徑。這不僅是為了戰(zhàn)爭時期,更是為了戰(zhàn)后的和平年代?(Hugh?Hammond Bennett,?1943)

聯(lián)系我們




